見樹又見林|社會學入門必讀.jpg

黑板上滿滿的人名,書本上滿滿的理論,

一個個都像催眠的咒語,霎時間有種讀了另一種語言的感覺。

 

這些文字,每個分開我都認得,怎麼放在一起我就不認識了?

 

估計這是許多和我一樣入門者的心聲,雖說每個學科都得經歷過這段苦悶,

但社會學的名詞們總特別讓我難受。

偏偏這麼反感的我,卻被這本「見樹又見林」吸引。

透過臉書追蹤我們最新更新吧!

 

 

#個人與社會

 

社會運動

 

 

本書開門見山地挑明「我們總將社會問題歸咎於某些人人格特質上的缺陷」,

 

如《教出殺人犯》一書中提及酒井法子認為

自己開始吸毒的原因是基於自己的軟弱、無法抗拒誘惑

然而,若僅從其個人的人生經歷、個性或人格特質尋求解答,

只怕現今挽回了一個「酒井法子」,

日後仍會有千千萬萬個因為軟弱而走上歧路的「個人」

 

(延伸閱讀:教出殺人犯|書評|少年事件處理法|「要當個乖孩子」,才是促使青少年犯罪的那句話!)

 

當然,根深柢固的觀念總是難以去除。

 

作者不避諱地直言自己也曾被「膚色歧視的笑話」逗笑。

雖然無法將過往人生重來,

但至少自己可以自此刻開始決定未來應如何面對相關議題。

這種自嘲不禁令我想到《不良女性主義》作者羅珊·蓋伊(Roxane Gay)於TED中

那段提及自己熱愛充滿歧視言論饒舌音樂的演講。

 

(延伸閱讀: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書評|一本寫給女人的勇氣書|綠色女孩(Green Girl)|羅珊·蓋伊)

 

#阻力最小的路

 

 

路

 

 

在說明「個人與社會」的切入角度後,

 

作者將整個社會比喻成了一場大富翁遊戲。

雖然購買土地後,我希望能自主決定是否收取過路費,

若是好朋友路過就不收錢,若是不太熟的玩家就照規定收取過路費。

但畢竟這種行為不符合「遊戲規則」,甚至可能引發玩家們的抗議,

是故我們總是選擇阻力最小的路──遵守遊戲規則。

類似的場景在生活中也時常發生,

如許多人內心已然對歧視的言論或行為感到不舒服,

但在某些場合仍會跟著大夥哈哈大笑。

 

#為什麼要學社會學

 

 

符號與性別

 

 

所以,為什麼要學社會學呢?

 

以性別歧視為例:

當女性聲淚俱下地訴說著多年來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時,

男性們可能會感覺自己被指責為「既得利益者」

彷彿天下的女性正是被男性所欺壓。

這種「天外飛來」的罪名導致男性的群起反抗

最終「性別平等」成為了大眾不敢也不願去觸碰的議題。

社會學,正是為此誕生

 

事實上,男性也長期受性別歧視所苦。

 

諸如出門吃飯要付帳、成婚後要養家糊口、

要堅強勇敢不輕易掉淚、有車有房才有女友等

無數的刻板印象都一再地加重所有男兒肩上的負擔。

嚴格來說,男、女雙方其實都是性別歧視/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作者認為,

社會學能夠讓人意識到自己身處於比自己更大的環境當中,

但這個環境並非由「我」創造,

所以「我」也不需要為已存在的社會問題感到自責或罪惡,

畢竟這不是我的錯

當「我」能將自己揹負著的罪惡感摘除,

才能冷靜的評析

自己應如何面對這些「社會問題」、

如何參與這個「環境」、

如何做「選擇」

以及這些「選擇」將帶來的效應。

 

回到性別議題,當男性能將自身的罪惡感摘除,

且女性能擺脫受害者的框架,雙方才能冷靜探討相關議題。

 

有趣的是,由於每個人在每個時刻所處的「社會位置」不同,

我們的經驗、所受的限制及參與方式也將大不相同。

因此,社會學無法給予標準答案,只能陳述應如何觀察社會的運作,

至於如何應對這個社會的最終選擇權,則仍掌握在「我們」的手中

 

#社會學學什麼

 

觀點


 

 

坦白說,

才讀幾本社會學相關書籍的我甚至不敢自稱「懂些皮毛」,

但體悟還是有的。

 

社會學猶如一種嶄新的視角

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符號可能象徵著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經典書籍中的一句話可能就是社會變遷的證據、

一個國定假日甚至是種族中心主義的展現。

 

雖然這種「見微知著」的論調時常受到眾人的嘲弄,覺得小題大作。

 

可或許,「社會」正是利用這些微小又難以察覺的「螺絲」定出人們思維的框架,

進而灌輸整個文化的既有價值觀,

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遵循著類似的思維、生活模式與制度

即便已經沒有必要了。

 

工廠


 

 

舉例而言,本書第三章以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起解釋了

 

父權的誕生與反動、暑假的出現青少年對同儕文化的重視

 

在工業資本主義興起前,經濟皆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或以物易物。

人們吃自己種的作物、養的牲畜,

若是自己不生產的東西或服務,就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服務去換。

當時,女人不被允許擁有財產、簽署契約,

所以名下能持有土地的男人更掌握了家庭的話語權。

以第一級產業為主的家庭,即便是孩子也得下田幫忙,因而有了暑假的出現。

 

家庭


 

工業資本主義興起後,人們離開農田到工廠工作,

 

中、下層勞動階級成為雙薪家庭(須夫妻都工作才能維生),

上層階級則延伸出丈夫出外賺錢、妻子在家中顧孩子的生活型態。

當然,由於中、上階級的生活模式常被視為整個社會的「理想生活模式」

是故家庭成員中的男性所獲得的薪資是否足夠一家人花用,

也成為維持男性在家庭中主宰地位的條件。

可即便如此,男性手中所掌握的資源,其重要性也已大不如前了。

 

此時,工廠「童工」剝削的問題也浮上檯面,

 

官方便以法規明令禁止雇用童工工作,

這些處於「童工」年齡段的孩子們正是現今社會所稱之「青少年」。

基於法令,他們對家庭經濟的價值已然消失,

便開始發展「次文化」、「青少年文化」以彌補失去的自我價值感與歸屬感

 

#閱讀評價

 

沒有憤怒的指責,

也不帶埋怨,

更沒有灌輸什麼硬梆梆的理論,

本書的前半部就猶如將自己抽離了整個社會,

以一個第三方的角度去重新看待歷史或現實生活中曾發生過的轉折及其影響,

透過許多你、我日常生活中都曾經歷過的所見所聞舉證社會學的無所不在。

直到第五章「我們、它和社會互動」開始探討「自我」及我們的選擇,

最後以一句話作結:

 

社會學給予我們管道,讓我們不要只是成為問題的一部分,而要成為出路的一部分。


 

 

 


#更多閱讀

第五位莎莉|書評|多重人格小說入門款,24個比利作者的多重人格最初嘗試作|解離性身分疾患|Daniel Keyes

 

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書評|一本寫給女人的勇氣書|綠色女孩(Green Girl)|羅珊·蓋伊

 

失去甜味的糖|書評|劉碧玲|龍巖糖廠|特殊教育|自閉症|三角戀|青梅竹馬

 

死刑肯定論|書評|森炎|國民法官法即將上路,廢死議題無人能置身事外|英國Timothy Evans案|漢摩拉比法典|廢除死刑

 

教出殺人犯|書評|少年事件處理法|「要當個乖孩子」,才是促使青少年犯罪的那句話!

 

正義謊言的罪人|書評|陳金漢|教化之可能|重現每個在法庭無法獲得的正義

 

加害人家屬|書評|一人做事不只一人擔,不能哭更不能笑的無聲地獄|中華紅心字會|心納家庭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筑欣 的頭像
    筑欣

    拾·誠實【10xhonest】

    筑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