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當我們總是告誡孩子「要當個乖孩子,不許哭鬧」時,是否同時也將他/她推向孤獨的深淵?當父母無法承接孩子的情緒,以不擅長/不懂得表示愛與關懷,只一昧的要求或直接以暴力懲罰,是否終將「教出殺人犯」?


 

#閱讀動機

 

 

加害人家屬書籍封面


 

起初是看了《被害人家屬》,對於該書後半部分對針對青少年犯罪的描寫感到疑惑。青少年犯罪是否真與父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難道壞朋友或孩子自身就沒有責任嗎?

(延伸閱讀:加害人家屬|書評|一人做事不只一人擔,不能哭更不能笑的無聲地獄|中華紅心字會|心納家庭)

 

#《少年事件處理法》生效

 

 

恰巧,《少年事件處理法》部分修法內容於前天(2020年6月19日)正式生效,未來未滿12歲的兒童觸法將直接通知社會局、學校及家長,不再移送少年法庭。至於12歲以上未滿18歲非行少年的輔導制度則須等到2023年7月1日才開始施行。然而,即便是相關法令的修正恐怕仍是難以遏止再犯。畢竟家庭及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重要性無可取代,但法律卻無法觸及。

 

 

根據本書,孩子自信的養成,必須是知道自己即便不是世人所謂的「乖寶寶」也將被父母所愛,可過往的教育卻鮮少觸及相關領域。長輩們可能不擅表達,僅將自身的經驗(意即自己童年時期的家庭經驗)複製在孩子身上。不一定非得是問題家庭或經濟青黃不接等特殊情況,重點是長期忽略孩子情緒的家庭,才是讓孩子誤入歧途的主因。這也讓我不禁想起曾在景美河濱公園看到的那句: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延伸閱讀:【景美河濱公園】腳踏車、籃球、野餐、溜小孩和夕陽一次滿足!)

 

 

#非行少年

 

所謂非行少年,又稱虞犯少年、曝險少年,指的是12歲以上、未滿18歲雖未觸法但有觸法之虞者。縱使兒權公約國際審查專家建議應去除虞犯少年的身分犯規定,但本次修法仍未完全刪除,而是將原共7類的司法介入事由縮減為3類。

 

 

原《少年事件處理法》的7種情形,目前僅保留第5-7項:

 

1.經常與有犯罪習性之人交往者

2.經常出入少年不當進入之場所者

3.經常逃學或逃家者

4.參加不良組織者

5.無正當理由經常攜帶危險器械

6.有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之行為而尚未觸犯刑罰法律

7.有預備犯罪或犯罪未遂而為法所不罰之行為者

 

《教出殺人犯》封面




 

 

 

#《教出殺人犯》 書評/評價

 

 

 

孩子的笑容並非代表真正的快樂

 

本書先以「孩子的笑容並非代表真正的快樂」為題,帶領讀者探討「好孩子」的標籤給孩子造成的影響。畢竟孩子總是渴望被父母疼愛,若不吵不鬧才是「好孩子」的條件,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失去了表達自己意願與渴望的能力。然而,那些無法獲得又不能說出口的渴望不會因此消失,反倒日益加劇。當孩子無法承受時,便可能以錯誤的方式(如偷竊、打架等叛逆行為)尋求關注,進而形成一犯再犯的惡性循環。一言以蔽之,造就犯罪的原因,便是孩子想當個被父母疼愛的「乖寶寶」!

 

而作者認為,造就非行少年屢次犯罪的原因,是整個社會對犯罪的膚淺歸因。由於犯罪只被歸咎於自身的軟弱,少年們終究是沒能了解自己心裡真正的感受,也因此更無法體會他人的感受(失去同理心),最終鑄成無法彌補的大錯。

 

 

少年輔育院

 

 

一般認為,「少年輔育院」的存在,便是要助非行少年脫離犯罪的惡性循環,可事實卻並非如此。根據統計,日本觸犯刑法的青少年再犯率竟高達 33.9%,而成年人更是達到45.3%的再犯率。顯而易見,無論是少年輔育院或監獄,都沒有解決加害人的犯罪循環。

 

 

再進一步追查,作者發現日本少年輔育院內竟禁止少年私下談話。此一禁令,乍看之下能禁止少年們「惡」的交流,實際上卻是扼殺了少年們學習融入群體生活的機會。於是乎,作者開始帶領少年們寫信。寫給自己、給家人或給曾傷害自己的人們。一開始,少年們會寫下自己心中的埋怨及憎恨,但寫著寫著,最後卻是寫出自己心中始終無法癒合的那道傷口。當少年們能正視心中的傷痛,也才能找會自己的情緒、對愛的渴望與對他人的同理心。

 

 

臺灣少年觸法再犯率

 

 

書中屢次提及日本少年觸法的再犯率,同時也讓我相當好奇相關數據在台灣的情況。雖然臺灣自2007年始已不再收集少年事件的再犯數據,但少年矯正學校前校長顏弘洺仍認為再犯率恐高達5成。即便僅觀察歷史資料,2000年開始,觸犯刑法之少年兒童平均再犯率也已達到37%以上。

 

 

性別刻板印象與犯罪

 

 

 

性別刻板印象要求男性不應表達悲傷等情緒(圖片來源:Unsplash)

 

 

 

書中提到的情緒與壓力抒發,也讓我不禁想問世俗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是否可能是造成男性犯罪率普遍高於女性的原因之一。畢竟一般人容易將「男兒有淚不輕彈」、「像個男子漢大丈夫」等俗諺掛在嘴邊,可能讓渴望被愛的小男孩試圖達到長輩們的期待,卻因此失去撒嬌與表達的能力。而這樣的序幕與作者在書中曾提到之惡性循環的起源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另一個孩子──加害人家屬

 

 

誠如《正義謊言的罪人》所言,如今對於加害人刑罰的目的已由懲罰改為教化。也因此,監獄及少年輔育院是否真正教化受刑人及非行青年們也至關重要。可即便是非行青年們真有心想改變,若真回歸家庭時仍面臨相同的壓力與情緒,是否也將再次促使其犯罪?(延伸閱讀:正義謊言的罪人|書評|陳金漢|教化之可能|重現每個在法庭無法獲得的正義)

 

 

仔細回想《加害人家屬》一書中的描寫,加害人家屬們多半無法真正與加害人們交流,甚至在加害人犯罪後採取逃避面對的態度。如該書開篇所描述的淺野(化名)在丈夫殺人前完全沒有感受的任何徵兆,又如同五千萬元恐嚇事件中主嫌的姊姊在案件後的回想,多次提及後悔看見弟弟持有多項貴重物品並未多加詢問。然而,姊姊的結論竟是後悔「為什麼自己當初沒有更加嚴厲的質問?」此番言論想必仍是沒有深究弟弟犯罪的動機與成因,仍是希望弟弟能當個「好孩子」。

 

 

 

 

參考資料

聯合新聞網-五成可能再犯!逆風少年展翼 需社會支持

法務部-台灣地區少年非行狀況與防治策略之探討

司法最新動態-立法院三讀通過少年事件處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更多閱讀

 

3大電子書APP推薦及實用評價|開學季下殺優惠碼|KOBO|Hyread|Readmoo

加害人家屬|書評|一人做事不只一人擔,不能哭更不能笑的無聲地獄|中華紅心字會|心納家庭

金石堂回頭書展|購物流程|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正義謊言的罪人|書評|陳金漢|教化之可能|重現每個在法庭無法獲得的正義

死刑肯定論|書評|森炎|國民法官法即將上路,廢死議題無人能置身事外|英國Timothy Evans案|漢摩拉比法典|廢除死刑

見樹又見林|閱讀筆記|若你曾被理論壓得放棄社會學,就改讀這本入門吧!|社會學系大一入門先修必讀

第五位莎莉|書評|多重人格小說入門款,24個比利作者的多重人格最初嘗試作|解離性身分疾患|Daniel Keyes

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書評|一本寫給女人的勇氣書|綠色女孩(Green Girl)|羅珊·蓋伊

4大知名網路書櫃亂鬥評比|Goodreads|Anobii|Readmoo分享書|冊格子|殘酷實用評價|書籍管理網站推薦

教出殺人犯|書評|少年事件處理法|「要當個乖孩子」,才是促使青少年犯罪的那句話!

【《美麗新世界》反烏托邦必讀經典】快樂,究竟由誰來定義?而你擁有的自由,是否真的自由?

【自學平面設計必讀】達人們都推薦的21本實用書單!

【示鈴錄/怨氣撞鈴推薦】多災多難後,更珍惜平凡的幸福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筑欣 的頭像
    筑欣

    拾·誠實【10xhonest】

    筑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