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工智慧AI問世以來,許多人開始產生知識焦慮症。以前,我們認為電腦能「剝土豆」已經相當厲害,但現在的AI不僅能寫文章、翻譯、修圖,還能剪影片,幾乎無所不能!那麼,有什麼事情是只有人類能做到,而AI卻無法完成的呢?
我相信,《深讀的技術》就是其中之一!
歡迎透過臉書追蹤我們!
雖然整本書其實幾乎都沒有提到過AI,可我仍然認為這是一本帶領人類戰勝AI的閱讀指南。即便如今AI真的很全能,甚至可以以假亂真,但AI終究沒有生活經歷或情感。因此,能夠結合個人經歷及情感連結的閱讀方式,就是人類最獨一無二、不可被替代的技術之一!想像一下,如果有10個人閱讀同一本書,卻能讀出11種不同的心得,這難道不有趣嗎?
而這正是《深讀的技術》這本書的精隨所在!
本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包括讀前準備、閱讀的方法以及讀後再利用:
首先,我們需要找時間閱讀。可以從每天閱讀5分鐘開始,循序漸進地培養定時定點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時,則應該找出最能增加閱讀動機的方式,這可能是欣賞引人入勝的故事劇情、代入故事角色、研究作者的生平,或理解他們的思考邏輯。
也可以選擇將閱讀過程遊戲化,例如將自己的想法寫進書中,將自己視為該書的共同作者;或從與作者不同的角度閱讀,找出自己獨特的觀點。最重要的是,要增加自己的閱讀動機,而不是抱著義務感去閱讀。
選書也是讀前準備的一部分。雖然現在網購很方便且價格合理,但是大數據演算法推薦的書籍往往都相似。為了避免陷入單一視角的陷阱,我們應該時常去圖書館或書店,甚至可以請朋友推薦有趣的書籍,以擴大自己的閱讀範疇。
閱讀的方法,則依閱讀之書籍類別,細分為ABQ筆記閱讀法、主動對話和完全投入書中的閱讀方式:
- ABQ筆記閱讀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思想哲學或一般商業書籍。首先,不暫停、不停留地讀完整本書,並同時用A、B、C三個英文字母標註你認為重要的段落(A)、需要深入探索的部分(B)以及理解有困難但重要的內容(C)。在第二次閱讀時,你可以快速地閱讀已經標註過的段落,迅速掌握全書的脈絡。通常,一開始讀不懂的地方,在反覆閱讀時就能理解。
- 主動提問式閱讀
若是遇到故事或小說類書籍,則可使用主動提問的方式閱讀。這種閱讀方法強調主動提問,而不只是接收作者的理念和文字。你可以想像自己是主持閱讀講座的人,寫下所有在閱讀過程中無法理解的問題,或者根據個人經驗和想法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則由你自己來決定!
雖然這些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但這就是閱讀的魅力!當我們將閱讀與個人情感經驗連結起來,創造出個人獨特的閱讀方式,讓每本書都成為自己的養分,創造與其他讀者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
- 完全投入書中
如果遇到了無法適用ABQ閱讀筆記或提問閱讀的書籍,就試試看放下武裝與濾鏡,享受完全投入書中的閱讀。即使有些地方看不懂,也繼續讀下去。那些無法理解的段落可能會成為心中的「異物」,總覺得有什麼東西卡在心頭,但不要著急!也許有一天,我們的閱讀能力提升了,或者有了新的人生經驗,就能對那些原本不理解的「異物」有新的理解。
作者秋滿吉彥針對完讀的書籍提出了四種再利用的方法,包括應用於生活、向他人說書、編輯主題書單和重讀。
- 應用於生活
對於哲學思想或商業類書籍,我們可以直接將書中的想法應用於生活。對於小說和故事類的書籍,我們可以學習我們欣賞的角色。無論是他們的人生態度、待人接物的方式都可以學習。
- 告訴他人書中的內容
輸出比輸入需要更多的思考,我們通常認為自己已經學會的東西,往往在教導他人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的盲點。因此,將讀過的書介紹給他人是一種好的方法。
- 編輯主題書單
這有點像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所提到的主題式閱讀,我們可以將讀過的書籍按照不同的主題編輯成「主題書單」,再透過這幾本書的相互映照,引發新的靈感。
- 重讀
重讀雖然是最基本的再利用方式,但我們應該在什麼時候選擇重讀呢?作者秋滿吉彥建議在面臨重大危機或挑戰時,或者當我們覺得自己有所成長後重讀。或許這時我們就會有不同的體會。最重要的是,將那些深奧的或值得重讀的經典放在易於取得的位置,讓我們在真正需要重讀的時候可以隨時取得。
總的來說,《深讀的技術》不僅提供了實用的閱讀技巧,還鼓勵讀者以主動和創新的方式來閱讀。作者在書中特別強調「閱讀沒有正確答案」,鼓勵讀者主動提出問題,並與自己進行對話。這種方式可以將閱讀與個人情感經驗連結,讓閱讀不再只是被動接收資訊。比起一般商業書籍總是強調「快、狠,準」的閱讀方法截然不同,我更喜歡這種深度參與和思考的過程,也恰恰是我認為AI尚且無法取代人類的部分!
如果你和我一樣,也厭倦了千篇一律的速讀快讀,不妨可以參考這本《深讀的技術》喔`!
一起讀《深讀的技術》https://www.cite.com.tw/book?id=BI716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