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部園區

 

作為鐵道部園區開放的首個週末,人潮如預期般湧現,無論是鐵道迷,還是帶著小孩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幾乎全衝著場內清涼的冷氣而來。而尚未結束的疫情管制措施(包含量體溫、酒精消毒及實名表格等)更是讓入場隊伍一路從購票廳延伸到館外的人行道上。

 

鐵道部園區入口

 

所幸,長長的人龍只是場面壯觀,有了警衛、館員的分工及參觀民眾的配合,消化速度倒是令我意外的快。即便有填寫表格、消毒、量體溫等繁雜程序,從開始排隊到真正入場,大概也都在30分鐘內火速解決。

 

鐵道部園區大廳

 

一走進大廳,古色古香的木質樓梯便映入眼簾。雖然與台博館本館的樓梯一樣都已經過修繕,甚至鋪上了地毯,但估計是無法再設置驗票機的緣故,導致中間的樓梯只好禁止通行。

 

鐵道部園區大廳木質樓梯

 

這次,樓梯上也沒有像本館放上大大的電視牆,維持了無人且復古的樓梯間。就可惜園區開放的首個週末人潮實在太洶湧,幾乎拍不到沒有人的唯美空景照。

 

購票入口

 

 

大廳左右兩邊都有像是捷運票口的感應門,但售票服務台卻是設在了左側。

 

台博館門票

 

每次入場都必須透過感應們掃描門票(如圖)背面的QRcode才能入館參觀。也就是說如果在一樓想要到另一側參觀,就要走出原先進入的驗票口,再到對面重新掃描門票入場。

 

鐵道部園區平面圖

 

另外,根據平面圖,也可以透過二樓或室外空間直接走到另一側繼續參觀。

鐵道部園區2020常態展文宣品

 

目前,鐵道部園區結合鐵道文化、建築本身與其地理位置等元素,設有包含鐵道文化展、鐵道部園區歷史暨古蹟修復展及給兒童的蒸氣夢工廠等3個常設展區,還有臺灣鐵道旅館及異論現代等2個特展。



 

#鐵道文化展

 

常設展(2020.04.28-2025.12.31)

 

 

老實說當想到火車時,除了目前仍在營運的台鐵外,第一個浮現在腦海裡就是糖廠五分仔車了!但曾經,在台灣各處還是有許多依據不同目的而設置的鐵道。如以祖師爺廟和老街出名的三峽及如今被與天燈畫上等號的平溪等,最初都是倚靠煤礦鐵道而繁華。

 

 

既然要展示鐵道的文化,就不能漏了一般民眾包含等車、搭車、售票等「火車日常」。不得不感嘆園區場景佈置之巧妙,不僅可供參觀民眾拍照打卡,也能作為民眾小歇的休息座位區。隨手一拍,還真有點大家都在火車站等車的味道!

 

 

雖然火車目前仍是往來南北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可仔細一看,仍有許多設備漸漸被時間的洪流沖淡。譬如被悠遊卡等電子支付取代的車票、被網路和電子看板即時資訊取代的時刻表等。據說火車票一開始是直接用郵票加蓋搭乘區間以作為證明,後來才改用名片式的硬票。看完一連串12個步驟才能完成的人工印製車票,深深覺得電子支付好像真是省了不少流程和成本!

 

鐵道的部分,園區特別開闢了一整個展廳,專注地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橋」的模型,包含外國鄉間常見的磚造橋、節省開銷的鐵公路併用橋等。

 

 

以台灣而言,磚造橋非常少見,最著名的就是位於苗栗三義的魚藤坪斷橋(又稱龍騰斷橋/糯米橋)。根據維基百科,由於該橋在當時充其量只是個中、小型的橋梁工程,所以總督府鐵道部便指定了一家工程技術相對薄弱的包商承接此案。雖說是「包商」,但可不像現今的BOT案那樣自負盈虧。這些業者多有各自的地盤,也無須競爭,只要靠著政府指定就能接案。此外,這種接案若是有所損失,政府還會另外增列補貼經費,幾乎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節省開銷的鐵公路併用橋在台灣可就常見的多了!除了為連接台灣西部糖廠的西港大橋及西螺大橋採用這種併用橋外,窄軌時代的台東線也曾有許多這種共用橋。

 

 

 

當然,提到台鐵怎麼能忽略鐵路便當呢?雖然我對台鐵便當的印象也就是滷排骨跟雪裡紅而已,但看了一下網路菜單,其實是有雞丁、雞腿、鯖魚、燒肉等其他主菜選項外,還能外送,最近甚至還跟全家聯名出便利商店飯糰等商品呢!

 

 

其實關於鐵道文化展區還是有許多不錯的展示沒有拍下來,包含鐵路運行上實際會運用的大型設備及其操作方法說明影片、特別車站的介紹、鐵路的歷史等。然而,週末入館人數真的太多了,每張照片都是滿滿的人頭,也不好堵在路中央,只好下次再探訪。



 

 

#兒童展:蒸氣夢工廠

 

常設展(2020.04.28-2025.12.31)

 

 

園區原先為工務課所用的木造一層建築變身成孩子們的遊戲天堂,有能繞場一圈的糖廠小火車及能實際動手的桌上積木,父母們也開心地拿著相機為自己的寶貝們留下回憶。交通方便、設備完善、冷氣無限還寓教於樂,儼然是大台北地區家庭日景點首選。

 

可惜的是,估計是兒童展區太吸引小朋友,總來了就不走了。因此,台博館官方宣布,上圖小火車展間目前採「領取入場證」的方式參觀。每個場次40分鐘,分別從上午9:50、10:50、11:50、13:50、14:50、15:50開放入場,並於開始前10分鐘開始領入場證。每組入場證限2名兒童,不開放團體預約、代排代領等。

 

 

另一個令我驚奇的是煤礦火車頭的互動遊戲,讓孩子將煤礦放進火車頭裡面,同時有上方動畫顯示時間及溫度。只是剛好看到旁邊的把拔是不是捨不得女兒太辛苦,偷偷在幫忙作弊阿(笑)!



 

 

#鐵道部園區歷史暨古蹟修復常設展

 

常設展(2020.04.28-2025.12.31)

 

 

同樣是將「修復」搬進展覽,這次,台博館不再僅聚焦於靜態室內工作,而是將所有餐與修復的工作人員都納為展覽的一部分。修復建築的工人們向來是最常見,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無論是危樓拆除、舊瓦選洗、材料整備,即便是機電工程主任也只能蜷縮著高大的身軀在小小的材料桶上讀圖。誠如展中的標語:「每一位,都重要!」

 

 

另一部分的修復展位於園區二樓,是昔日作為會議廳使用的中央橢圓廳及其隔壁的昔日部長室。可千萬別因為橢圓廳的富麗堂皇和氣派就忽略了部長室。

 

 

根據台博館於2017年8月上傳的修復紀錄短片,部長室的立體石膏才是該次修復工程中最棘手的難題!透過影片記錄能看到,在剛接手本棟建築時,部長室的天花板早已完全脫落,修復團隊能看見的,只有幾張舊照片及天花板上斑駁鏽蝕的木條而已。

 

#鐵道動態模型常設展

 

常設展(2020.04.28-2025.12.31)

 




 

 

位於二樓的鐵道動態模型其實應視為鐵道文化展的一部分,但由於本展廳人氣實在是太高了,我實在想單獨說明。當天我從15:00到場,直到16:50耳邊響起10分鐘後閉館的廣播,模型的展廳始終維持著滿廳的人。警衛、館員及志工們試圖來回宣導著勿將頭手伸入,更提醒著觀眾請部要倚靠玻璃展示櫃,但無奈走道根本塞滿了人,連空氣都稀薄了。

 



#台灣鐵道旅館

 



 

當初,是為接待鐵路縱貫線開通來訪的王公貴族,故由鐵道部委託大倉組興建鐵道旅館。如果你也覺得眼熟,沒錯!台灣鐵道旅館同樣是由西們紅樓(元西門市場)的設計師松崎萬長所操刀。旅館總面積約3,000坪,建地超過600坪,大門則設立於當時的「府後街」,亦即現今的館前路。建物共三層,含客房20餘間,並設有台灣第一部載客電梯,一樓的酒吧、撞球室、吸菸室、餐廳等眾多時髦的社交空間更是廣受注目。

 

 

奉上兩張角度相近的黑白照片,是否更有相似的感覺了呢?

 

 

展場佈置著許多富麗堂皇的場景,試圖重現飯店當時的繁榮。也正是這番華麗,讓台灣鐵道旅館不僅是日方王公貴族入住的首選,更成為了台灣當時各組織會員大會、股東大會、及外交會議的場地。其中,著名的如現今華南銀行的創立總會、臺陽美術協會成立大會與1962年「蓬萊米」的米穀大會等。

 

 

可惜的是,美輪美奐的旅館在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中嚴重毀損。戰後,旅館一度改以「台灣鐵路飯店」之名搬遷重新開幕,並與台灣大飯店、台北招待所、日月潭涵碧樓招待所等多家業者齊名第一,卻仍在50-60年代間被金華飯店搶下頭銜。



 

#異論現代

 

 

特展雖是以1935年的台灣博覽會為題,卻是用截然不同的觀點切入,重新闡述了日方自認的「現代」二字。毫無疑問地,日方透過鎮壓、監禁及剝削以獲取所需,其繁榮的背後,隱藏著的是台灣人們千瘡百孔的人生。

 

 

所謂的「博覽會」起源於西歐,是當時各國展現自身國力、成就的舞台。1935年,日方於台灣盛大地舉辦了「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藉以展示其殖民成果。

 

 

展覽設計的猶如電影拍攝場地,加上燈泡照明,好似整個博覽會就是一場戲,一場日方為自吹自擂而自導自演的劇。當然,仍不能否認殖民政府對台灣的建設,諸如下水道系統、道路等。因此,那種嘲諷的想法估計只是我的個人想法而已。


 


 

#展覽紀錄 評點

 

總的來說,鐵道部園區的展覽老少咸宜,真的值得一去!無論是想懷念從前南來北往的火車日常,或是攜家帶眷來吹吹涼都很適合。常態展部分有鐵道文化的說明、古蹟修復的紀錄及孩子最愛的小火車搭乘體驗和動態模型展示。唯一的缺點大概是剛開幕人潮太多,失去原本博物館能自在參觀及觀賞的恬靜。

 


 

#參觀資訊

 

國立台灣博物館 鐵道部園區



檢視較大的地圖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09:30-17:00(每週一、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

全票100元、四館聯票130元

交通:捷運北門2號出口、機場捷運A1站7號出口

 

 

【參考資料】

日本營造業最初的海外擴張-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反迫遷行動影像資料庫-《台灣糖鐵攬勝》許乃懿老師談南北預備線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博館 鐵道部園區
    全站熱搜

    筑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