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展覽紀錄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次,我們讓飛機在博物館裡起飛囉!|讓小男生開心尖叫、讓軍眷流淚懷舊的高雄岡山航空教育展示館

「轟隆隆」震耳欲聾的引擎聲以及田馥甄的歌曲「看淡」是我對空軍的第一印象,但對出生於空軍家庭的人而言,隨時可能抵達的噩耗,或許才是空軍的日常。當然,這都是英姿颯爽的空軍背後的故事了!這次到訪的航空教育展示館更多著重於各式機型的展示及其豐功偉業的闡述。當然,還有其標榜著的「全國唯一、亞洲第一懸吊飛機博物館」!

 

展覽資訊

地址:高雄市岡山區致遠路55號

電話:07-6258111

營業時間:08:00-17:00(全年無休)

文章標籤

筑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鐵道部園區

 

作為鐵道部園區開放的首個週末,人潮如預期般湧現,無論是鐵道迷,還是帶著小孩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幾乎全衝著場內清涼的冷氣而來。而尚未結束的疫情管制措施(包含量體溫、酒精消毒及實名表格等)更是讓入場隊伍一路從購票廳延伸到館外的人行道上。

 

鐵道部園區入口

 

所幸,長長的人龍只是場面壯觀,有了警衛、館員的分工及參觀民眾的配合,消化速度倒是令我意外的快。即便有填寫表格、消毒、量體溫等繁雜程序,從開始排隊到真正入場,大概也都在30分鐘內火速解決。

 

鐵道部園區大廳

 

一走進大廳,古色古香的木質樓梯便映入眼簾。雖然與台博館本館的樓梯一樣都已經過修繕,甚至鋪上了地毯,但估計是無法再設置驗票機的緣故,導致中間的樓梯只好禁止通行。

 

鐵道部園區大廳木質樓梯

 

這次,樓梯上也沒有像本館放上大大的電視牆,維持了無人且復古的樓梯間。就可惜園區開放的首個週末人潮實在太洶湧,幾乎拍不到沒有人的唯美空景照。

 

購票入口

 

 

大廳左右兩邊都有像是捷運票口的感應門,但售票服務台卻是設在了左側。

 

台博館門票

 

每次入場都必須透過感應們掃描門票(如圖)背面的QRcode才能入館參觀。也就是說如果在一樓想要到另一側參觀,就要走出原先進入的驗票口,再到對面重新掃描門票入場。

 

鐵道部園區平面圖

 

另外,根據平面圖,也可以透過二樓或室外空間直接走到另一側繼續參觀。

鐵道部園區2020常態展文宣品

 

目前,鐵道部園區結合鐵道文化、建築本身與其地理位置等元素,設有包含鐵道文化展、鐵道部園區歷史暨古蹟修復展及給兒童的蒸氣夢工廠等3個常設展區,還有臺灣鐵道旅館及異論現代等2個特展。



 

#鐵道文化展

 

常設展(2020.04.28-2025.12.31)

 

 

老實說當想到火車時,除了目前仍在營運的台鐵外,第一個浮現在腦海裡就是糖廠五分仔車了!但曾經,在台灣各處還是有許多依據不同目的而設置的鐵道。如以祖師爺廟和老街出名的三峽及如今被與天燈畫上等號的平溪等,最初都是倚靠煤礦鐵道而繁華。

 

 

既然要展示鐵道的文化,就不能漏了一般民眾包含等車、搭車、售票等「火車日常」。不得不感嘆園區場景佈置之巧妙,不僅可供參觀民眾拍照打卡,也能作為民眾小歇的休息座位區。隨手一拍,還真有點大家都在火車站等車的味道!

 

 

雖然火車目前仍是往來南北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可仔細一看,仍有許多設備漸漸被時間的洪流沖淡。譬如被悠遊卡等電子支付取代的車票、被網路和電子看板即時資訊取代的時刻表等。據說火車票一開始是直接用郵票加蓋搭乘區間以作為證明,後來才改用名片式的硬票。看完一連串12個步驟才能完成的人工印製車票,深深覺得電子支付好像真是省了不少流程和成本!

 

鐵道的部分,園區特別開闢了一整個展廳,專注地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橋」的模型,包含外國鄉間常見的磚造橋、節省開銷的鐵公路併用橋等。

 

 

以台灣而言,磚造橋非常少見,最著名的就是位於苗栗三義的魚藤坪斷橋(又稱龍騰斷橋/糯米橋)。根據維基百科,由於該橋在當時充其量只是個中、小型的橋梁工程,所以總督府鐵道部便指定了一家工程技術相對薄弱的包商承接此案。雖說是「包商」,但可不像現今的BOT案那樣自負盈虧。這些業者多有各自的地盤,也無須競爭,只要靠著政府指定就能接案。此外,這種接案若是有所損失,政府還會另外增列補貼經費,幾乎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節省開銷的鐵公路併用橋在台灣可就常見的多了!除了為連接台灣西部糖廠的西港大橋及西螺大橋採用這種併用橋外,窄軌時代的台東線也曾有許多這種共用橋。

 

 

 

當然,提到台鐵怎麼能忽略鐵路便當呢?雖然我對台鐵便當的印象也就是滷排骨跟雪裡紅而已,但看了一下網路菜單,其實是有雞丁、雞腿、鯖魚、燒肉等其他主菜選項外,還能外送,最近甚至還跟全家聯名出便利商店飯糰等商品呢!

 

 

其實關於鐵道文化展區還是有許多不錯的展示沒有拍下來,包含鐵路運行上實際會運用的大型設備及其操作方法說明影片、特別車站的介紹、鐵路的歷史等。然而,週末入館人數真的太多了,每張照片都是滿滿的人頭,也不好堵在路中央,只好下次再探訪。



 

 

#兒童展:蒸氣夢工廠

 

常設展(2020.04.28-2025.12.31)

 

 

園區原先為工務課所用的木造一層建築變身成孩子們的遊戲天堂,有能繞場一圈的糖廠小火車及能實際動手的桌上積木,父母們也開心地拿著相機為自己的寶貝們留下回憶。交通方便、設備完善、冷氣無限還寓教於樂,儼然是大台北地區家庭日景點首選。

 

可惜的是,估計是兒童展區太吸引小朋友,總來了就不走了。因此,台博館官方宣布,上圖小火車展間目前採「領取入場證」的方式參觀。每個場次40分鐘,分別從上午9:50、10:50、11:50、13:50、14:50、15:50開放入場,並於開始前10分鐘開始領入場證。每組入場證限2名兒童,不開放團體預約、代排代領等。

 

 

另一個令我驚奇的是煤礦火車頭的互動遊戲,讓孩子將煤礦放進火車頭裡面,同時有上方動畫顯示時間及溫度。只是剛好看到旁邊的把拔是不是捨不得女兒太辛苦,偷偷在幫忙作弊阿(笑)!



 

 

#鐵道部園區歷史暨古蹟修復常設展

 

常設展(2020.04.28-2025.12.31)

 

 

同樣是將「修復」搬進展覽,這次,台博館不再僅聚焦於靜態室內工作,而是將所有餐與修復的工作人員都納為展覽的一部分。修復建築的工人們向來是最常見,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無論是危樓拆除、舊瓦選洗、材料整備,即便是機電工程主任也只能蜷縮著高大的身軀在小小的材料桶上讀圖。誠如展中的標語:「每一位,都重要!」

 

 

另一部分的修復展位於園區二樓,是昔日作為會議廳使用的中央橢圓廳及其隔壁的昔日部長室。可千萬別因為橢圓廳的富麗堂皇和氣派就忽略了部長室。

 

 

根據台博館於2017年8月上傳的修復紀錄短片,部長室的立體石膏才是該次修復工程中最棘手的難題!透過影片記錄能看到,在剛接手本棟建築時,部長室的天花板早已完全脫落,修復團隊能看見的,只有幾張舊照片及天花板上斑駁鏽蝕的木條而已。

 

#鐵道動態模型常設展

 

常設展(2020.04.28-2025.12.31)

 




 

 

位於二樓的鐵道動態模型其實應視為鐵道文化展的一部分,但由於本展廳人氣實在是太高了,我實在想單獨說明。當天我從15:00到場,直到16:50耳邊響起10分鐘後閉館的廣播,模型的展廳始終維持著滿廳的人。警衛、館員及志工們試圖來回宣導著勿將頭手伸入,更提醒著觀眾請部要倚靠玻璃展示櫃,但無奈走道根本塞滿了人,連空氣都稀薄了。

 



#台灣鐵道旅館

 



 

當初,是為接待鐵路縱貫線開通來訪的王公貴族,故由鐵道部委託大倉組興建鐵道旅館。如果你也覺得眼熟,沒錯!台灣鐵道旅館同樣是由西們紅樓(元西門市場)的設計師松崎萬長所操刀。旅館總面積約3,000坪,建地超過600坪,大門則設立於當時的「府後街」,亦即現今的館前路。建物共三層,含客房20餘間,並設有台灣第一部載客電梯,一樓的酒吧、撞球室、吸菸室、餐廳等眾多時髦的社交空間更是廣受注目。

 

 

奉上兩張角度相近的黑白照片,是否更有相似的感覺了呢?

 

 

展場佈置著許多富麗堂皇的場景,試圖重現飯店當時的繁榮。也正是這番華麗,讓台灣鐵道旅館不僅是日方王公貴族入住的首選,更成為了台灣當時各組織會員大會、股東大會、及外交會議的場地。其中,著名的如現今華南銀行的創立總會、臺陽美術協會成立大會與1962年「蓬萊米」的米穀大會等。

 

 

可惜的是,美輪美奐的旅館在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中嚴重毀損。戰後,旅館一度改以「台灣鐵路飯店」之名搬遷重新開幕,並與台灣大飯店、台北招待所、日月潭涵碧樓招待所等多家業者齊名第一,卻仍在50-60年代間被金華飯店搶下頭銜。



 

#異論現代

 

 

特展雖是以1935年的台灣博覽會為題,卻是用截然不同的觀點切入,重新闡述了日方自認的「現代」二字。毫無疑問地,日方透過鎮壓、監禁及剝削以獲取所需,其繁榮的背後,隱藏著的是台灣人們千瘡百孔的人生。

 

 

所謂的「博覽會」起源於西歐,是當時各國展現自身國力、成就的舞台。1935年,日方於台灣盛大地舉辦了「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藉以展示其殖民成果。

 

 

展覽設計的猶如電影拍攝場地,加上燈泡照明,好似整個博覽會就是一場戲,一場日方為自吹自擂而自導自演的劇。當然,仍不能否認殖民政府對台灣的建設,諸如下水道系統、道路等。因此,那種嘲諷的想法估計只是我的個人想法而已。


 


 

#展覽紀錄 評點

 

總的來說,鐵道部園區的展覽老少咸宜,真的值得一去!無論是想懷念從前南來北往的火車日常,或是攜家帶眷來吹吹涼都很適合。常態展部分有鐵道文化的說明、古蹟修復的紀錄及孩子最愛的小火車搭乘體驗和動態模型展示。唯一的缺點大概是剛開幕人潮太多,失去原本博物館能自在參觀及觀賞的恬靜。

 


 

#參觀資訊

 

國立台灣博物館 鐵道部園區



檢視較大的地圖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09:30-17:00(每週一、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

全票100元、四館聯票130元

交通:捷運北門2號出口、機場捷運A1站7號出口

 

 

【參考資料】

日本營造業最初的海外擴張-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反迫遷行動影像資料庫-《台灣糖鐵攬勝》許乃懿老師談南北預備線

 

 


 

文章標籤

筑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島長春線上展覽封面

 

#起源

 

寶島長春

 

《寶島長春圖卷》由國立歷史博物館主導,與張大千等10名畫家共同完成之台灣巨幅山水畫。一方面慶祝中華民國70歲生日,另一方面也算是藝文界對當時社會低迷氣氛的激勵。1970年代,台灣遭逢國際局勢之巨變,除退出聯合國外,最強盟友美國也決定改與對岸建交。頓失美援的台灣,對未來的迷茫可想而知。

 

 

#《寶島長春》 命名

 

《寶島長春》線上展覽一隅

 

雖然計畫緣起具有濃厚的政宣色彩,但國立歷史博物館本就是官方單位,個人倒是覺得無傷大雅。事實上,本作也並非一開始就以《寶島長春》為名。計畫的起源,國立歷史博物館以「台灣風光大畫」為名,後又由館內提出包含「美哉中華、光輝中華」、「芬芳江河、國土芬芳、國土馨香、巍巍山河」等共24個象徵「中華文化延續、中華文化精神代表」的名稱。最終,才由張大千欽定「寶島長春」這個名稱。

 

如今看來,能以宣揚德政之名,聚集當時老中青三代的名家完成此項曠日廢時的大作,也是功德一件。然而,我不禁慶幸最後為圖名下決定的是,置身官方體系之外的張大千老師。否則,要是真有個「美哉中華圖展」恐怕會讓包含我在內的許多人錯過這幅大作。

 

然而,《寶島長春》這個名字可不是首創。中央製片廠於1960年10月31日於全省上映的電影《壽人壽國》的第二樂章便是以此為名。若是單就畫作而言,台展三少年之一的林玉山也曾以同名的花鳥畫作於1940年獲得第三回府展。

 


 

#繪圖始末

 

 

雖然本作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由張大千於開筆儀式中勾勒出的北野柳山丘,但我卻偏偏對整幅畫作的草稿、作圖這種集體活動更感興趣。歷時8個月的從無到有,由中青生代畫家們先花費3個月至各地寫生,最後再由前輩張大千指導,也不失為一種傳承。

 

紀錄片中的採訪的片段,更是能明顯看見畫家們眼睛裡閃爍著的光芒,讓人不禁回憶起自己曾與他人共同完成的那些艱鉅任務。無論是學生時期辦過的營隊、成果發表會,或是出社會後經歷過的各項活動,那種心無旁鶩只想著某件事情的專一和認真,以及完成後的成就感,無可比擬。或許,這就是需求金字塔最頂端的「自我實現」吧!對這些畫家而言,《寶島長春》儼然是場盛大的藝術派對,是成長,是傳承,也是屬於他們的成果發表!

 


 

#分工

 

根據包含國立歷史博物館官方網站、刊物、採訪記錄及戴忠仁的國寶檔案等各方資料,總結分工如下

 

張大千:開筆、定名、草稿及佈局指導、題跋93字及落款

 

張穀年:主要負責雲霧海浪、阿里山神木繪製

 

黃君璧:第二位開筆、畫下幾株大樹蒼勁的枝枒及茂密的樹葉

 

李奇茂:領隊、各地寫生、主要負責人物及建築(西螺大橋、彰化大佛、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總統府、北港朝天宮等)

范伯洪:各地寫生、整體暈染及畫間的銜接

 

羅芳:各地寫生

 

羅振賢:各地寫生、北部草稿主要擔當

 

蘇峯男:各地寫生、中部橫斷公路、九曲洞繪製

 

蔡友:各地寫生、南部草稿主要擔當

 

胡克敏:繪下一座山頭

 


 

#《寶島長春》 特色

 

《寶島長春》線上展覽一隅

 

鉅作/巨作

 

要說到本幅巨作/鉅作就不得不提到其尺寸,號稱長66公尺高2公尺的卷軸圖,實際尺寸其實是長65.15公尺高1.82公尺。雖然與實際尺寸稍有距離,但仍是台灣現存最長的集體創作。有趣的是,半年後,對岸便也集結畫家共同繪製了一幅高6尺長45尺的《大地長春》,競爭意味頗濃。

 

不精確的地理

 

以位於宜蘭東岸的龜山島而言,在本作中卻是出現在了北海岸。另外,狹長畫紙也不宜再將版面分為東西兩岸。因此,整張圖從北海岸出發,經桃園後,透過山水畫留白的方式,直接跳到了燕子口、天祥等東部地區。緊接著,再經中橫隧道轉回台中地區一路向南。

 

十大建設

 

畢竟計畫是基於政治宣導及激勵,是故可絕不能漏掉政府1974年至1979年間的十大建設。包含如今的桃園國際機場(曾稱「中正國際機場」)、台中港及高速公路(繪於北部)等。

 

國外較國內展出次數更多


 

自1982年6月獲得第七屆國家文藝獎的文藝創作貢獻獎後,便開始《寶島長春》環遊世界之旅,陸續抵達東京、韓國、馬來西亞、比利時、法國、盧森堡、德國、丹麥等國展出。至於在國內的展出次數,卻是屈指可數。

 

博物館主導創作

 

以往,被認為以典藏、展示、教育、研究為主要功能的博物館,竟轉變為主導創作的一方,相當令人吃驚。但經過仔細推敲後,似乎也就應該是這麼回事。畢竟國立歷史博物館可是官方單位,以政府為資金來源,自然必須為政府做事。就算是稍微轉移一下當時民眾對於中美關係的關心,也可能是件好事。更何況,雖然身在台灣,卻總是只以對岸的藏品為尊,而忽略腳下這片土地,豈不可惜?

 


 

#寫於觀展後

 


 

雖然只透過VR全景圖觀賞,但當如此一長卷的大作在眼前,還是免不了驚艷,也更能理解博物館以實際物品展示與在一般看照片的差異。與台博館《康熙輿圖》類似,估計展場實際參觀的人也都在找尋著每個自己認識的景物。不同的是,《康熙輿圖》與觀眾仍隔著一塊玻璃,大概是怕反光影響觀賞,燈光也刻意調暗,可《寶島長春》卻是沒有任何阻礙的呈現在眼前。我承認,當觀賞時能更好地捕捉作品的細節,但一方面也忍不住擔心展示時的危險。

 

(延伸閱讀:【國立歷史博物館休館中】回顧《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2017)》的妙手回春(一窺2.58億港元的天價畫作的小心機))

 

另外,在線上觀展時,能直接在原圖上看到官方標註的紅點。也許有人會覺得少了一點找尋的樂趣,但對我而言卻是覺得挺貼心的。不過,即便是現場觀展,南美館也貼心地將長圖再次輸出,並標註著名的景物,有種作完題對答案的感覺。

 

 

 

不過,這個再開闢的展廳可不單單是為了標註圖中的景物,更重要的或許是圖前擺放的《臺灣聲音地圖》計畫,呈現代表北中南三地的聲音,這部份同時也是我認為線上展覽最好的優勢。不需透過公用耳機,也不繪擔心時間問題,並且能邊聽著聲音邊看著作品細節,彷彿置身其中。唯一美中不足的,大概仍是缺少大作眼前呈現時的震撼吧!

 

參考資料

《寶島長春》VR展廳

史博製造Youtube頻道

 

文章標籤

筑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股票博物館參觀

 

台灣股票博物館,帶你看到世界第一張股票的起源、臺灣股票淹肚臍的盛況及紙本股票交易時的門庭若市。既然該館基於疫情期間暫時處於休館的狀態,不如就回顧裝修前的博物館吧!

 



 

 

隱身在具有保全把守的辦公大樓中,台灣股票博物館是由集保公司(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TDCC)位於台北市中心內一個小的金庫改建而成。就實務層面而言,本館充其量是一個展示館,並不具有研究、典藏的功能,但在展示及教育的部分卻有不錯的成績。是媽媽與孩子的避暑勝地,是校外教學的熱門場所,也是金融從業員工訓練的必經之所。可惜的是,該館基於疫情關係,處於休館狀態,想前往參觀的民眾只好暫待疫情結束。

 

#股票怎麼買

 

所謂「股票」,是指在公司草創初期或要增加資金擴建時,將公司的所有權分為幾個等份,交由投資人認購,同時向社會大眾募集資金。當投資人購買股票時,便獲得了以下三個權力:

1.可以參加一年一度的股東大會

2.可參與選舉董事監察人

3.得分派股息股利

以上,就是所謂的「初級市場」。當然,投資肯定是有賺有賠的。若是公司營運狀況不佳時,持有股票的投資人也須面對損失的風險。

 

而股票的獲得,除了上述的初級市場(意即直接向公司認購者)外,另有次級市場。次級市場,就是投資人間股票的買賣,上市上櫃的公司會在集中市場進行交易,而興櫃公司便在店頭市場交易。不過如果喜歡保險一點的方法,股票也有其他運用方法,如設質、繼承、贈與、信託等。

 

#世界第一張股票

 

世界第一張股票

 

 

股票制度的緣起,要追朔到17世紀的海權時代,西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專門負責荷蘭到亞洲之間的海上貿易。由於每次回航都能帶回豐厚的利潤,導致海上貿易非常的興盛,然而,高利潤便伴隨著高風險,17世紀的科技並不如今日,船隻出海並不是每次都能回來,也因此有了分散風險的迫切需求。所謂「有需求的地方就會有市場」,荷蘭東印度公司便以阿姆斯特丹為中心,發行了價值650萬荷蘭盾的股票,世界第一張股票就此誕生。股票以古荷蘭文書寫,內容敘述公司確認收到了該筆投資。在17世紀,能以少量資金投資資本額這麼大的公司,也算是非常創新的想法了!

(註:650萬荷蘭盾可是等同於當時2萬名到3萬名教師全年薪水的總合。)


#中國存世最早的股票

 

 

 

時間快轉到自強運動時期。西元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奉派成立上海輪船招商局,不過由於清朝政府財政吃緊,李鴻章便決定效法西方股票制,向社會大眾募集資金。以每股白銀100兩為單位,入股數目不限,而中國的第一張股票也就此誕生。股票的右半部文字,敘述了股票的發行事由,左半部則是記載辦理過戶轉讓手續的欄位,但由於現今轉讓頻繁,在仍有實體股票時,也都移至背面做記錄。


 

#台灣第一張股票

 

 

 

清朝政府自鄭氏家族手中拿下臺灣後,並沒有馬上積極治理,反而是像防賊一般,只期望這個「彈丸之地」不要再發生叛亂。不過到了中法戰爭時期,清朝政府終於發現臺灣在海防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也因此下令建省,並指派首任巡撫劉銘傳來臺。劉銘傳在臺灣推行許多新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鋪設最初的臺灣鐵路。

 

西元1887年,以鐵路股票的方式向民間招商募款,首度修築了從基隆到新竹的一段鐵路。上圖便是次任巡撫邵友廉在鐵路完工後,向光緒皇帝報告的奏摺。裡面詳細敘述了鐵路的興建和招商的過程,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其實鐵路本來是想蓋到彰化的,不過由於招商募款不足,所以只建到新竹便停止了,不過這份官方文件仍然證明了臺灣第一張股票的發行。

 

#金庫門

 

畢竟博物館是由原金庫改建而成,至今仍保留著當時的金庫門。

 

股票博物館天花板

 

穿過金庫門後,色彩斑斕的天花板引發了大家的注目。據說,幾種不同的顏色也分別代表了股票的面額。博物館導覽員幽默地準備了幾道口訣讓大家記憶:

藍天綠地,藍天非常的廣闊,無邊無際,代表不定額的大面額股;

 

綠地越來越少,象徵的是不定額的零股;

成語「萬紫千紅」,萬股紫、千股紅;

十萬火急,我們利用諧音,十萬火橘;

百萬咖啡,早上買一杯咖啡的英文「Buy One Coffee」。

 

#耕者有其田


undefined

 

政府於民國42年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對於地主擁有的私有耕地超過規定部分予以強制徵收,並放領為佃農所有,使種田的農民都能得到自己辛苦耕耘的結果。而政府補償地主的方式是,發給70%政府發行的實物土地債券及30%台泥、台紙、農林和工礦等四家省營事業股票。

 

四家公股

 

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農林和臺灣工礦等四大公司成立於日治時期。臺灣光復後,由政府接管建立,成為省營事業。民國42年至44年間,配合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四家公司由公營轉為民營,民國51年2月9日臺灣證券交易所開業,四家公司便成為證券市場首批股票上市之公司。

 

#臺灣經濟走廊

 

股票博物館承廳股票牆
股票博物館承廳,透過不同時期的股票帶領民眾走過台灣經濟的各個時期的酸甜苦辣。

 

 

走進長廊,看見的是臺灣發展的經濟脈絡,伴隨著不同時期的產業發展所推行的股票,如民國30到40年代主要是以食品與紡織類股為主,就能在股票牆中找到著名食品公司黑松、味全、晶晶、味王等。

 

過去中央信託局局長尹仲容先生則提出「進口布不如進口紗;進口紗不如進口棉」的主張,利用美國援助臺灣的棉花,交由民間的紡織業者來代紡代織,完成成品時,政府會給與代工金。因此,紡織業者不需要擔心原料的來源或是銷售的問題,有超額的利潤,也讓臺灣成為亞洲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紡織工業國,紡織廠數更從200間躍升為1228家。

 

 

 

長廊的另一側,則展示與當時相對應的產品。在過去農業時期勞力充足、資本不足且外匯短缺的情況下,台灣以農產品加工出口賺取外匯,此區展示了包含臺鳳鳳梨罐頭、晶晶蘆筍汁及二黑一白的民生用品(黑人、黑松以及白蘭洗衣粉)等產品。導覽員笑稱,每當有長輩參觀時,總是在這條充滿古早味的長廊上你一言我一句,熱鬧地回憶從前。

 

非肥皂

 

 

展區里綠色盒子的非肥皂引起我的興趣。所謂「非肥皂」,是過去引進洗衣粉時,為方便做區別,故在肥皂前面加一個「非」字。根據黑松粉絲專頁,當時因「非肥皂」過於熱銷,甚至成為美國P&G覬覦的對象。經過政府介入且居中協調後,製造商利台化工便於民國51年,擬定合約在三年內將該商品直接賣給了P&G。但爲安插部分員工退路,又再以利泰公司為名,專門代理P&G的「汰漬洗衣粉」。然而,不甘於只是代理的洪老典,也相當看好台灣市場的潛力。因此,另行成立國聯公司並生產「玫瑰洗衣粉」。起初,「玫瑰洗衣粉」並不暢銷,一直到了台灣作品「玉觀音」在亞太影展得獎,玫瑰洗衣粉便順勢以女主角藝名「白蘭」為名,改為白蘭洗衣粉。邀請藝人白蘭進行代言並申請專利,從此一炮而紅,暢銷至今。

 

#鎮館之寶

 

中華電信實體股票

 

 

民國89年3月16日,交通部將中華電信28億股股票送存集保。該張股票為集保公司庫存保管實體股票面額中股數最大。若以其歷史高價100.5元計算,該張股票市值竟高達新台幣2814億元,是集保公司保管股票以來最珍貴的一張,同時也是股票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股票健身館


 

在台灣經濟長廊的末端,博物館在地面上模擬股票的印製過程,並於左右兩方也堆疊著實體股票,真實展示了俗諺:「臺灣錢淹腳目,臺灣股票淹肚臍」的情況。孩子們的到來,將股票印製模擬步道當成了跑步機玩,也為原本靜謐的展區增添了不少趣味。

 

 

兩張黑白照片翻拍自展區。由於民國74年開始電腦輔助搓合交易與民國77年開放卷商成立,造就民國79年,臺灣股市首次衝破萬點的榮景。但當時仍是現卷交割買賣,不論是召開股東會或發放股息股利時,投資人都要拿著股票到公司排隊辦理。想像一下,若是你同時擁有20-30間公司的股票,恐怕光是排隊,就得排上一整天了!要知道,那時候可是沒有智慧型手機讓我們消磨時間呢!

 

#集保八大關卡

導覽員接著介紹到,每張股票送存入庫保管都需經過的八大關卡,每一道關卡的設立都是為了確認股票正確無誤。

 

集保八大關卡

 

首先,投資人會將股票送至卷商,而卷商會把股票拿到集保的櫃台,櫃台將依種類、數量和面額進行初步盤點,

 

undefined


確認無誤後,也還有二次覆點,並依證卷別彙整總數。

 

undefined

 

第三步驟為條碼黏貼及號碼建檔。除了股票本身的條碼外,集保公司將再賦予股票一個公司的專利條碼。每張股票的條碼,就像是人有身分證一樣。而第一到第三步驟必須當天作業完成,之後會入庫保管一天,確認無誤。

 

undefined

 

第二天由專人專車加上保全,將這些股票送到發行公司的股務單位。

 

undefined

 

股票送回原發行公司,由股務單位辨識自己公司所發行的股票真偽後,再由集保公司把股票收回,並檢核股票背面是否已蓋銷除前手章,確保這張股票已經不歸屬於上一個持有者。

 

undefined

 

另外,過去政府為鼓勵投資,曾提出某些情況下的增資有暫緩課稅的優惠,我們稱之為緩課股。然而,根據法規,緩課股是不能放送入集保公司保管。也因此,在點收時,也將檢核投資人是否已放棄免稅優惠。

 

undefined

 

第七步驟,集保公司將這些股票再次進行重編建檔,這是為了鑑定送出的股票和拿回的股票是同一張,沒有被調換或遺失。

 

undefined

 

最後,就是第八關卡的點收入庫的作業流程  。


undefined


 

只能說沒有點電腦的日子真是相當艱難,所有紙本作業都需要人力,更何況這些紙本作業還需要留存檔案備查,更需要空間、時間歸檔,確實是已經習慣數位生活的我無法想像的!

 

#油壓裁紙機

 

油壓裁紙機(圖片來源:臺灣股票博物館粉專)

 

 

聽了一連串的導覽和影片後,終於來到互動環節。展示包含油壓裁紙機、可操作的股票建檔及可供拍照的活動式多輪櫃。除了繼續介紹股票的保存規定外,導覽員也悉心介紹每個可供拍照的場景。展覽後,還有小遊戲及獎品,有玩又有拿。閒聊之餘,導覽員說到每個團體的導覽流程的差別。如一般金融從業人員的教育訓練,便會盡可能完整地闡述全館的內容。但若是有小朋友來訪時,便會稍微縮減專業內容,並將時間留給後半互動拍照區,讓孩子們排隊在活動式多輪櫃前拿著股票拍照或嘗試刷股票條碼等。客製化的服務收穫一片好評,也能在網路上搜尋到部落客們帶著孩子來訪時拍下的歡樂照片。


不過館方也已在疫情期間做了整修,估計下次去又是一番不一樣的光景了。

 

【參觀資訊】

 


檢視較大的地圖

 

時間:僅週一至週五,國定假日及例假日休館。參觀採預約導覽。

電話:(02)2514-1300、(02)2514-1301

地點:台北市復興北路365號3樓

 

#更多北部溜小孩好地方

鐵道部園區|展覽評價|國立台灣博物館|2020台北夏日遛小孩首選景點|3常態展+2特展簡介|交通資訊

山水緣庭園景觀餐廳2020|農遊券、客庄券可用|慶祝父親節的踏青餐廳好處去!|桃園龍潭|菜單|交通方式|大北坑景點|

【景美河濱公園】腳踏車、籃球、野餐、溜小孩和夕陽一次滿足!


 

文章標籤

筑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放博物館

在疫情衝擊下,

國內外都開始對博物館的應對提出想法

,而其中,將博物館搬上網的聲音更是不絕於耳。

雖然「數位博物館」各館所向來都有在進行,

但在我心裡,總覺得應該真正的踏入館內才有身在其中的感覺。

直到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各博物館極力宣導起開放博物館的內容,

我才發現其實將博物館搬回家也挺好的。

邊吃薯條喝飲料,就跟看電影似的!

雖然無法像現實中的博物館為參展者的營造環境氣氛,

但博物館線上化勝在其方便性及連結。

私心覺得這次開放博物館應該分為由館方策劃的展覽「數位博物館」及藏品資料庫「開放博物館」兩種型態。

 

透過臉書追蹤我們持續更新吧!

開放博物館 由此去


#開放博物館 實測

一旦將藏品放上網路,

不受時間、地點,任何人都能隨點隨看。

此外,每個藏品及其敘述、照片被點擊觀看的次數和時長都能被記錄,

這些資料說不定對未來館方在策展方面的統計或研究都有助益。

藏品頁面 點我看

藏品總覽搜尋頁面,有關鍵字搜尋及標籤篩選功能

本次除了有44個由合作館方策劃之展覽外,

使用者可透過關鍵字搜尋或以左方標籤列篩選。

比起實際參觀博物館僅能單向接收館方的視角,

線上典藏庫透過檢索功能讓使用者能以自己的視角或思維策展。

下載檔案的頁面貼心列出使用時應附註之說明

至於自主策展的部分,

使用者只須點選檔案右下方的圖示便可直接下載,

網頁還會貼心地提示各檔案版權的使用規則,

並將使用時應附註的資料來源直接完整列出,

供未來直接複製貼上。

圖為開放博物館藏品詳細資料

可惜的是,本次開放博物館似乎未能做到橫向連結。

雖然從合作館方所策劃之展覽能夠直接連結到藏品的詳細資料頁面,

但使用者卻無法自藏品的頁面直接看出該藏品參展於此次開放博物館中的哪一個展覽。

 

另外,博物館線上化後比起實體博物館擁有更多的網路資源,

使用者透過網路能夠直接地獲得更多的資料,

例如透過站外連結的方式,

精選出各展覽或藏品的延伸閱讀資料。

畢竟實體博物館有場地限制,講求的是「說好一個故事」,

但開放博物館可不應止步於此。

以藏品資料庫而言,可將延伸閱讀以超連結方式列出,

使用者如果沒興趣一滑便過,即便是合作館方的展覽,

在展覽結束的頁面稍稍列出幾處資料,

可供有興趣的觀眾繼續探索,何樂而不為呢?


#數位博物館 評價

由各合作館方所策劃的44個展覽部分,

有以橫向方式點選的,

也有直式向下滾動的頁面,

介面功能的一致性較不統一。

其中,又以橫向方式點選的操作放式較為混亂。

但展覽內容還算簡潔,資料存取步驟不會有超過3層。

我們首先以中央研究院《人類學家的錢包》為例:

《人類學家的錢包》

展覽首先以「什麼是貨幣?」開頭,

介紹鹽、豬、獸皮等各式各樣的貨幣,

並以地圖的方式呈現這些特別的貨幣分別在哪個地方使用。

然而,畫面上除了原本可以點選的白色箭頭(即畫面左右兩側的白色箭頭),

又多了黑底的箭頭(可以選擇觀看下一種貨幣)。

畫面左上方還多了兩個按鈕「地圖總覽(Map Overview)」及「回到原始頁面(Back to beginning)」,

卻好像是同一個功能。最糟的是,

不知道為什麼我點了某幾個貨幣時,

頁面顯示的圖會一直跳動。

 

不過我還是挺喜歡《人類學家的錢包》的內容,

從一般貨幣介紹、貝珠錢的製作及當地文化介紹,

最後竟然延伸到紙錢的介紹。

在看展前,我是真不知道越南人是燒美金給亡者的。

 

即便就目前網頁技術而言,

數位博物館應有許多尚未嘗試過的展覽樣貌,

但館方可能暫趨於保守或苦於經費不足而無法施展身手,

導致數位博物館讓每個展覽都失去了氣氛。

猶如課堂上教師用的PPT投影片,

隨著使用者一頁頁的點擊而推進課程進度。


#實體博物館 重要價值

台北當代藝術館(圖片來源:Wiki)

雖然將博物館搬上網路方便性極高,

或多或少也能接觸到更多原本可能不會親臨博物館現場的觀眾,

但實體博物館仍有許多重要價值:

0.參觀互動

故宮open data動物森友會頁面

之所以列為第零點,是因為我認為這個價值很有機會被消滅。

隨著科技持續進步,連故宮也推出動物森友會的素材供使用,

並因此獲得許多媒體的報導及網友的討論。

然而,若是實際以搜尋網站搜尋,

很明顯地,如果在搜尋「國立台灣博物館」會出現許多文字、圖片或影音介紹,

但若是搜尋「開放博物館」似乎就都只有開放博物館本身網站及各家新聞媒體的報導。

估計是因為開放博物館直接讓每個人都能在網路上參觀,

所以大家認為也沒什麼分享的必要了吧!


無論是團體參觀或個人親至現場,

甚至是參與導覽、部落格文字分享或影音拍攝上傳我都認為是屬於群體參觀討論的範疇。

也因此才將動物森友會的素材及搜尋引擎都列入參考中。

 

1.物件的典藏

(圖為國立台灣博物館:夢幻古圖中的討論)

如同台博館於2020年特展夢幻古圖所討論,關於真品的必要性。

博物館之所以能成立,藏品的收藏、維護及研究是必須的。

縱使數位博物館能讓博物館的展示及教育功能被放大,

但這些功能仍是立基於實體博物館典藏、研究的功能與空間。

此外,許多博物館本身就是歷史建築,

作為博物館空間,同時也是博物館的典藏,更是其無可替代之處。

(延伸閱讀:【2020國立台灣博物館】週末台北好去處《康熙臺灣輿圖》、《發現台灣》30元一次看到飽)


2.博物館氛圍環境

台博館1F長廊


時至今日,博物館不僅是教育或學習的延伸,更是休閒娛樂的場所。

雖然相比起電影、遊樂場等娛樂至上的場所,

博物館相對而言靜態,但仍有其客群。

(延伸閱讀:【國立歷史博物館休館中】回顧《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2017)》的妙手回春(一窺2.58億港元的天價畫作的小心機))


#文後小結

 數位博物館早在5年前就有所耳聞,

當時故宮早已投入數位化的工程,

時至今日,無論是數位博物館、開放博物館及VR博物館都已上線。

即便面對挾帶雄厚資源的故宮,

藏品迥異的各家館所仍有許多可嘗試的空間。

 

雖然太過炫目的手法總讓人評價博物館走向「娛樂化」,

但作為教育者,不正是期待所謂「寓教於樂」嗎?

何況辛苦完成的展覽,若來館參觀者都只是被學校逼迫前往,

而沒有自主自發受吸引參館的觀眾,豈不哀哉?

與其以自視甚高的態度看待博物館現今角色的轉換,

不如融入時代,共同推廣教育。

文章標籤

筑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立台灣博物館_拾誠實

位於台大醫院捷運站旁,四周有公園隔絕了城市的喧囂,國立台灣博物館就這樣靜靜的等待著觀眾的到訪。

國立台灣博物館_拾誠實

 

由於疫情,目前進入台博館都必須先測量體溫、手部酒精消毒。另外,還要填寫入館電子表單,留下基本資料、入館事間及旅遊史等。入口處便有館員即時核對資料後,才能走進購票櫃臺買票入場。(如上圖左下角,入館民眾正低頭填寫)

國立台灣博物館_拾誠實

 

大廳採新古典主義,充滿古希臘羅馬的風氣,讓人忍不住一進門就拍個不停。感覺博物館都特別常用這種古希臘羅馬的設計,或許是因為博物館也同是文藝復興的產物吧!如果把文藝復興想像成女孩兒們穿搭的復古風,就覺得古代文人們也不是那麽遙遠了⋯

 

國立台灣博物館_拾誠實

國立台灣博物館_拾誠實

 

2F《未來博物角》

微型展

 

二樓《未來博物角》感覺上像是台博館給自己的期許,也像是對大眾的預告。透過老舊窗框承載文案及影像,訴說台博館自開設到邁往111歲的今日收穫的高達11萬件的館藏,也宣示著目前老舊空間再利用的計畫。

國立台灣博物館_拾誠實

 

所謂的台博館可不只是公園中的本館而已,包含一街之隔以恐龍聞名的土銀展示館原為南門工廠現以樟腦及地方產業展示為主的南昌館,以及才剛開放不久的鐵道部園區。(延伸閱讀:鐵道部園區評價|國立台灣博物館2020|台北夏日遛小孩首選新景點,還有小火車可以搭!)

 

3F《發現台灣》

常設展:2017/11/21~2026/11/30

發現之道

由東側登上三樓,展場四周以綠色為基底,搭配中央兩面的標本牆,以及耳邊播放的蟲鳴鳥叫音。台博館《發現台灣》首先以兩位台博館日籍調查家的蒐集成果為主,闡述台灣的自然界被發現的起源。只能說當時日本為了開發台灣,進而獲取資源,著實耗費了相當大的苦心。但即便與原先的目的不同,那些調查和蒐集在今日卻又都成為了博物館的養分,我應該還是得向他們道聲謝謝吧!

台灣新象

 

連接東西側的中央通道,以專題的方式再次呈現了台博館的藏品,以及主導這些蒐藏的博物學家。這次,博物學家不再只是背後默默無聞的功臣,而是真正與觀眾見面的參展者。(延伸閱讀:【國立歷史博物館休館中】回顧《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2017)》的妙手回春,一窺2.58億港元的天價畫作的小心機)

 

 

曾經紅極一時龍宮貝也在其中,館方特別也放出當時的新聞報導。在1968年首次被發現,並於隔年(1969年)被撈獲三枚活體龍宮貝,於台博館展出。根據台博館Blogger,展覽期間僅36天,卻吸引了超過50萬人次排隊進入館內參觀。這個數字可是超過是目前台博館1年累計入館參觀人數呢!(資料來源:台博館──業務統計)

 

年度 參觀人次
106年 473783
103年 430537
102年 354465
101年 411266

過去的未來

國立台灣博物館_拾誠實

 

西側展區以當代藝術搭配已在台灣滅絕的雲豹,猶如博物館一直以來面對的矛盾—過去與未來的衝突。作為保存歷史的博物館,要如何成為人類往未來前進的奠基?

 

1F 《夢幻古圖──康熙台灣輿圖》

 

特展:2020/03/10~2020/08/30

夢幻古圖_國立台灣博物館_拾誠實

夢幻古圖_國立台灣博物館_拾誠實

 

場內整體燈光偏昏暗,一入場就能看見動態輿圖捲動的場景,彷彿要被吸入展場一般,而中間播放的正是台灣Bar參與這次展覽的影片作品。

 

夢幻古圖_國立台灣博物館_拾誠實

 

圓環中對於康熙輿圖的年代、樣式、用途及圖示等做了簡單的介紹。可惜基於疫情考量,展覽所設計的互動裝置暫時不開放。僅有圓環中央台灣Bar的說明影片持續播放著。

 

夢幻古圖_國立台灣博物館_拾誠實

 

動線部分,展覽透過圓環將觀眾分為兩部分。由於本次的《夢幻古圖》展示的輿圖分為四種版本,包含原版(A版)、第一臨摹版(B版)、第二臨摹版(C版)及台博館的數位修復版(D版),觀眾可以自行選擇觀賞順序。雖然可能不是為了疫情而做的分流,但也剛好符合現在趨勢,讓觀眾在室內也能維持安全社交距離。

 

展覽除了展出各種版本的輿圖外,也對各版本間的差異做出註解,並完整重現館方數位版輿圖的修復過程。而其中,又有兩處令我相當感興趣:

 

夢幻古圖_國立台灣博物館_拾誠實

地名

 

首先,是關於地名的古今對照。關於地名的由來,向來都是介紹地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尤其是地名的演化,往往與時代背景有著很大的關係。例如:台北市的景美,當初因郭錫瑠(沒錯,正是瑠公圳所稱的瑠公)橫跨景美溪的木梘(水利設施,台語與『景』同音)而得名,位於的尾端,故稱「梘尾」。這也是為什麼,以台語為母語的長輩們總是稱呼景美為「景尾(ㄇㄨㄟˋ)」而非「景美(ㄇ一ˊ)」。

 

當然,僅僅是看著這片地名的對照表無法得知每個地名的演化。但現在可是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年代,任何一句「為什麼」都能即時在搜索引擎上檢索,彷彿隨時有無數個「巨人的肩膀」借你站,有無數顆大腦與你共享資源。就算只是引發了某幾個觀眾的興趣,也算是達到了博物館所謂「教育」的目的了吧!更何況,我能夠想像,假設有一群學生來到這個展覽空間,他們群聚在這片地名對照牆的畫面。找尋著自己的居住地、出生地,甚至是朋友們一起去過的地方,可能是隔宿露營、畢業旅行等。

 

是否只有原版最重要?

 


特展的最後一個區塊重現了館方數位板修復的過程,無論是古輿圖破損的字樣,或是地圖中斑駁的圖案都必須以現代技術進行修復。館方以影片紀錄修復的過程,並採訪參與修復的相關人士。其中一面牆請到專家現身說法,代表國立台灣博物館的一方認為:

 

 

以博物館的立場而言,必須是最貼近原版、最忠於原著的版本,才能夠利用博物館及文創相關資源,發揮更多價值。

 

 

而代表中研院的研究員則表示:

 

 

 

若觀眾拿第一摹版(B版)比較數位重建版(D版)可能會發現些許差異。至於為何如此,也是古地圖的研究課題之一。

 

仔細閱讀兩方說法,或許館方是以經濟價值出發,中研院則是以研究為考量要點。又或者,站在博物館的角度來說,正因為博物館的「典藏」功能,讓博物館與其他研究中心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所以對於博物館而言,原版的存在始終有其不可取代之處。

 

國立台灣博物館_拾誠實

 

其實即便撇除展覽內容的部分,台博館的長廊也是相當令人放鬆的場景。曾經在平日人潮較少的午後,我坐在這樣愜意的長廊裡放空了好久。面對著現代緊湊或充滿壓力的都市生活,能在台北市中心找到一個角落隔絕那些車水馬龍也算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文章標籤

筑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2020),常玉的《綠色背景四裸女》成為蘇富比(Sotheby’s)最受矚目的焦點,竟達到2.58億港元的高價。《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成交價也來到1億9162萬港元,創下藝術家靜物主題畫作拍賣紀錄。透過國立歷史博物館於2017年的妙手回春,一窺天價畫作背後的一筆一畫。

 

若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常玉,我想,我會說他是一個既傳統又前衛、既滄桑又幼稚的,充滿矛盾的藝術家。他的傳統幾乎可以從他的每一幅畫中看見,無論是猶如水墨畫一般的靜物系列,或是隱晦展現女性曲線裸女系列,都再再展現了他的傳統,更別提他許多以動物為題的畫作中想表達的那些,身為文人的孤寂與驕傲。

 

動物與靜物系列

 

常玉《斑馬》

 

 

誠如常玉自己所言,他所想要表達的都只是最簡單的概念,讓人一看見他的作品就能感受到其意涵。也因此,在眾多藝術展演當中,常玉的作品可謂相當平易近人。無需過多的加油添醋,甚至是捕風捉影

 

以《斑馬》為例,深色背景當中唯一幾隻孤獨的動物,他們彷彿還懷抱著希望,向著心中理想的世界在奔跑著,可天上沉重的深藍卻始終壟罩在他們的頭頂上。某種程度上,也可視為常玉對自己內心的展現,面對現實沉重的壓力與阻力,他仍懷抱著自己的信念及初心,期待未來能有自己大展身手的某天。而這,不也正是中國歷朝許多騷人墨客的最佳寫照嗎?

 

無獨有偶,正如同我們曾經讀過的那些不得志的文人一般,常玉不輕易低頭的個性,也是為什麼其雖為亞洲最早進入歐洲藝術市場的畫家,卻仍窮困潦倒過完此生。而這樣硬派的的作風,即便是家道中落後都未曾有絲毫改變。縱然這些過往都再再證明著他是一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藝術家,但自幼生長在富貴人家,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卻是不可抹滅的事實。更何況,坐擁富商的家庭資源,卻打著「勤工儉學」計畫的名義,佔用國家獎學金,這是我始終無法認同的部分。

 

常玉《游魚》

 

 

單純以作品而論,常玉許多畫作確實能夠觸動心弦。不論是那些在荒漠當中孤身的哀愁,或是《虎嘯》、《獵鷹》等以動物為主題的系列畫作都令我相當喜歡。單看眼前的《游魚》以疊色的方式,讓深藍的水面增添光澤,使版面不致單調,卻又不會搶了魚兒的風采。

 

國立歷史博物館修復比對

 

在修復紀錄當中亦看出的常玉對自己作品的認真。無論是桌面一些微小的符號、女模特兒的腿揚起的角度等諸如此類都是經過其慎重的考慮,甚至修改。或許作為一個人,常玉的部分行動、態度還有待討論,可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確實做到了對自己作品的盡責。

 


常玉畫作修復影像座位區

 

 

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便是常玉作品的修復紀錄展區,同時,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分。作為博物館沉默卻重要的一群,修復的展示一方面點出博物館的功能,不僅僅只是常人所見的「展示」而已;另一方面,修復過程說明也為博物館的重要功能──教育與研究──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它讓原本對畫家歌功頌德的場面回歸現實,透過紅外線與紫外線的檢視,看見畫家對自己作品的每一筆修正。即便是天賦異稟,畫家的每一幅作品仍然是經過深思熟慮,而非信手拈來。

 

何況在此修復紀錄的背後,可是歷經30年好不容易催生出的《博物館法》。若非2015年剛通過的《博物館法》,這些經典的藏品恐怕只能隨著時間漸漸腐壞,卻苦無法源維修。所幸,適逢常玉逝世50週年,史博館以該法申請補助,這才有了本次修復的展示。

 

同時,修復案例的展示也為展覽增添不少趣味與互動,讓觀眾在參與展覽的過程中,如同尋寶般找尋那幾張修復過的作品,並試圖用肉眼查看那些修改的痕跡。

 

開始認真逛起博物館、美術館後,我也才開始發現到博物館們在展覽中的地位的轉換。過去,展覽彷彿僅為歷史文物或美術品等典藏而生,千篇一律地對於展品的前世今生做了最詳盡的解說。而近年,博物館們似乎悄悄地找回了自己在展覽當中的地位。譬如這次(2017年)的《相思巴黎》,為館方修復畫作的行為做了一次詳細的展示說明。無獨有偶,今年(2020年)國立台灣博物館的《發現台灣》也聚焦於台博館本身,展示了歷任博物館典藏人員及與其相關的典藏項目。

 

裸女系列

 

受徐志摩稱為宇宙大腿

 

 

事實上,比起寫實的刻畫身體的各特徵,我也還算喜歡常玉裸女系列若有似無的展現方式。而本系列清一色展現的女性豐腴的下半身,更是曾獲得徐志摩「宇宙大腿」這樣獨特的評論。

 

《常玉》雙人圖

 

以粉紅色為背景的《雙人圖》則是我在裸女系列中的最愛,佈滿簡單符號的粉紅背景,搭配或躺或臥的兩人。線條簡單卻能完整勾勒出女性曲線,並讓畫面整體展現了舒服而慵懶的氣息,也是少數我認為真的與馬諦斯的風格有雷同的作品。

 

常玉靜物系列

 

至於常玉的靜物系列作品展現的則是他對構圖的能力,完美運用所有畫布空間。此外,他的靜物系列也常成雙成對的出現,並且以不合常理的方式呈現。常見的便是在一株植物上,長著不同品種的花或葉子。

 

畫龍點睛的小貓咪

 

可結果,整場展覽的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仍是靜物系列裡偶然出現的小動物。它為原本空蕩單調的畫布增添了活力與俏皮,完全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藏玉於家

 

 

總結整個展覽,無論是極低的票價或渲染力甚高的作品展示,都令我無法抗拒。

 

文章標籤

筑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